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吴汝钧著: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(3)

    智慧。至于前六,特别是第六意识,有种种颠倒的忆想分别,应该彻底断除,如何能有方便解脱呢?智顗认为,前六基本上是无记的,它与现实的现象世间有最密切的关系,菩萨为了度化众生,需要凭藉世间种种的方便,...离心而求佛、菩萨、解脱者,可谓抱石投渊,夜游去烛”,那肯定是没有结果的。  智顗更就唯识的说法,把心化成八来具体说这八与善恶、惑解与生死涅槃的关系。这八可分成三类:前六、第七末那与第八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5847621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3)

    :是依于身根,而缘取触境的心识。  前五只是各别缘取各自的境界,产生单纯的感觉作用,本身并没有认识、分别对境的功用,而必须与第六意识共同俱起,才能了别境界,所以,前五识又称为“各别境识”。  第六、意识:以第七末那为所依,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的心识。意识可分为与前五并生的“五俱意识”及单独产生的“独头意识”两种。其它仅能缘现在法,只有第六意识能遍缘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一切诸法。所以,意识又称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1.html
  • 从现代文明谈新新饮食

    会用识,念佛先用六根,再讲六,根、尘、。大势至菩萨的「都摄六根」,就是这六根的调伏,先从舌根──吃的、说的,到眼、耳、鼻收摄好,调和好,这就是「不乱」,就是平衡。「净念相续」,每一个念头、每一个行为、每一个动作、每一句话,都是清净、平和、安详,那就已是的作用,从前五第六的分别心,去了我执,那第八的大圆镜智就开启了,就是「一心」。这才是真正达到生命、身心灵整体健康的愈合,也就是一心不乱...

    姜淑惠医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0447748.html
  • 印度密教管窥

    后期密教将它分割成部,只是理论的事,并非实修的事。  ②《大日经》是他受用身的普门大法,灌顶后,经不动明王破诸障,证三摩地菩提心,转第七为平等性智,成福德庄严身,转第六为妙观察智,成大乐智能身,终成...可证,不是凡夫用意能够认识清楚的。所以被叫秘密教,或简称为密教。唐朝时有人叫毗卢教。又因持颂真言为其特征之一,所以也叫真言宗。从此佛教中有密教之名词出现。因为密教能引导行者即身证佛位,所以称为一乘教...

    唐普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647942.html
  • 以简驭繁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

    一些。  第一位是“心法”,心就是有八种,心法也有八种,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末那和第八阿赖耶识。  第二位是“心所法”,也就是“心所有法”的简称。...相应的关系。眼耳鼻舌身这前五第六意识    与这五别境心所全部相应有关,只有第七末那,唯与慧相应,因为末那中的“我见”也是慧,尽管是污染不洁的慧。除了“我”之外,末那并不产生欲的追求,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547989.html
  •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

    及无记)的知性作用,并不包括恶见、烦恼等知性作用。因此,慧只与善净的第六意识相应,不与不善心或前五等相应。又,巴利佛教将恶见别立于慧之外,作为烦恼心所。   其次,承续说一切有部之说的瑜伽行派,...,所谓“转识成智”,不再是的有漏作用,而变成无漏慧之智在作用。本身成为大圆镜智(第八)、平等性智(第七)、妙观察智(第六)、成所作智(前五)等智。此时的智比慧的作用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848012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

    染污的第六   所执是指所缘的对象。性是本质的意思。人们对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 ,只是看到浮现于主观意识上的虚妄影像,见不到它本来的真相,如 《解深密经》说:“此中无有少法而能见少法”。不了解形形色色的... 执性,就得先理解能遍计和所遍计的意义。   初能遍计   《摄论》说:“意识是能遍计,有分别故”。能遍计的意识是指第六 ,它是分别能力最强的,其主要有二类种子作力量:一是用自名 言熏习为种子,二...

    宗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14805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

    形成了山家和山外两派。山家派提倡“妄心观”,认为心是凡夫日常第六作用的妄心,观心的目的就是观此妄心,再将此妄心转化为理心,认为只有就此妄心才能彰显三千三谛的妙理。由此山家派强调观照的直接对象是无明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5148145.html
  • 从海德格尔到禅

    为了体悟成佛的境界,还制订了诸多修行方法,这一切都有专门的术语。例如,为了阐述人的一切识见都是从人自己的心识、命根子变现出来的,佛法一般将种种“”析为八种。最浅显易见的前五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它们分别对应于人的五种感觉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第六称为意识,它能对前五加以分辨计度;意识能独生,又称独头意识,它与前五合称六根。第七是意识的根,称为末那。意识有间断,末那识则无间断,它常思量...

    俞宣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3748852.html
  • 四圣谛 - 佛法的心要

    产生作用才觉痛。唯识学的第七(末那)和第八(阿赖耶识)只有舍受,因为是舍受,所以是无记性,有记即分苦乐。人死时,第五完全停止作用,第六识世根本无法起作用,所以失去痛的感觉。第六,意识是对五...行深般若婆罗密多时,观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"什么 是五蕴? 它便是有情的蕴素,是有情的身和心的概略表达。即色(rupa)、 受(Vedana) 、想(Samjna)、行(Samskara)及(...

    颜尊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1449075.html